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儿童立场”不能停留在情怀上

李竹平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1-10-30


“儿童立场”不能停留在情怀上

 

经常会读到教师描述自己如何践行儿童立场的诗意叙事,比如说一个肯定的微笑,就让一个一直缺乏自信心的孩子从此有了满满的自信,一个拥抱就让一个曾经顽劣成性的学生从此变了一个人,一次天性的成全就赢得了全班学生的心……如此等等,仿佛教育只要有了这些饱含情怀的“小细节”,一切儿童成长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。

教育若真的如此简单而诗意,教师的工作大概就是世界上最容易的工作了,哪还存在什么“专业成长”的需要,更不会有教师喊苦喊累焦虑纠结的事情了。可事实上,大多数教师每天都会被学生的各种情况弄得焦头烂额,甚至叫苦不迭——那些喜欢诗意叙事的教师,不见得真的就工作得诗意潇洒,极有可能在写完一篇诗意的文字后,面对着眼前的一大堆学生问题,头大起来。

笔者从教二十多年来,遇到过很多各种各样的儿童,也一直在积极向上的教育情怀鼓舞下,努力坚持“儿童立场”,为儿童成长着想,付出过很多一厢情愿的“爱和信任”的行动,但我越来越发现,“儿童立场”没那么简单,也没那么诗意。

就在当下,我的班级里有一位儿童,我用了两年时间,不断用大家看得见的“儿童立场”来陪伴、引领、唤醒,也没觉得从他身上收获什么身为教师的成就感。但是,我也没有大家可能会联想到的挫败感。想到这名学生,我在心底里还是会告诉自己不要放弃,同时我也承认,他能否慢慢成长为大多数人眼里的“正常”学生,并不会因为我的不放弃一定会有令人欢欣鼓舞的结果。

作为“专业”的教育者,我们得有一个坚定的信念:只有情怀的“儿童立场”是经不住推敲和考验的,“专业”才是让教育显现出力量的更加坚实的基础。

我的班级里的这位儿童,不分上课下课都大声喧哗,各种表演,各种不讲道理,五年级了每天带着各种小玩具,从来不动笔写字,理由是写字手太累了……针对这些“问题”,家校经常沟通,我在教室里“软硬兼施”,“胡萝卜加大棒”,偶尔会有短期积极效应产生,但是,却未从根本上取得期待的教育效果,同样的问题会不断出现反复。起初,我主要靠的是情怀,在“赏识”“鼓励”“正面引导”“争取信任”“亲其师信其道”等方面下功夫,一心希望自己的付出和行动,能够促进这名儿童的“转变”和“进步”,所以经常会因为效果不明显对自己感到失望和沮丧。后来,我研读了《儿童偏差行为》《行为矫正原理和方法》《童年论》等专业书籍,结合他成长的经历、家庭环境等进行分析研究,发现他的各种行为并不仅仅是认知问题,更主要的是心理问题,需要在积极认同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的行为矫正。我跟家长一起分享专业书籍上的分析,建议家长带他去专业机构做检查,一直被困扰的家长终于从检查结果中看到了问题的原因和实质……也因此,我不再急于去“转变”他,更加理性地看待他的各种问题,耐心地陪伴、引导他自己做出一点一滴的改变。这种有了专业支撑的情怀和不放弃,让我对他的期待更加理性,更加科学,虽然前面提到的问题几乎都还在,至少他能静下心来跟我讨论自己的举动了,他已经有一年多没再有过“暴力”行为了,他甚至能够主动反思自己的言行了……

近几年里,我亲身经历的、帮助别的教师诊断并给予指导或建议的这类情况很多很多。我越来越认识到,“儿童立场”从根本上来讲是专业的事情,情怀如果没有专业作为支撑,有时候会从实际上走向“儿童立场”的反面。科学的儿童立场,既包括对“儿童的立场”的理解,也包括教育者“对待儿童的立场”的自我建构和积极反思。科学的儿童立场要避免眼中只有“一个”模糊的儿童,要避免停留在经验世界里的儿童认知上,应该时时刻刻能从不同的维度,多元化地研究和理解最真实的儿童——真实环境中的儿童、作为独特个体的儿童。

当教育者将“别人能做到你也应该能做到”这样的要求或鼓励,加于任何一个个体儿童身上的时候,要马上能警觉起来——这样的认知和表达是不是背离了“儿童立场”!是的,身为教育者,尤其是教师,当自己以为在践行“儿童立场”的时候,要时时留一个检视自己的心眼,提醒自己,督促自己,甚至拷问自己——我的儿童立场有专业的支撑吗?经得住真实的儿童成长的检验吗?

敬爱的老师们,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胸怀满满的情怀,那就一定愿意停下来一会儿,认认真真重新检视一下自己的儿童立场吧!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